据《第一财经日报》11月8日报道,国内不少乳业都通过各种途径“傍洋品牌”。正规渠道,如光明乳业通过收购新西兰乳企,娃哈哈在荷兰OEM生产奶粉,来为国内市场提供“进口奶粉”;而有一些企业,则通过在国外注册,生产市场都在国内,来假扮“洋品牌”,欺骗消费者。

假洋奶粉和洋奶粉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是否使用国外奶源,当然消费者更希望由外国企业在国内生产灌装。而一些消费者甚至托亲戚朋友从国外直接购买洋奶粉。消费者看重的是洋奶粉安全的奶源、严格的加工程序以及多重检验的食品安全标准。

国内乳企想要“傍洋品牌”也应该像光明乳业、娃哈哈一样“走出去”,收购乳企或者在国外建厂,更要像上海鹏欣集团一样对新西兰16个牧场进行整体收购,从奶源入手,打造真正的洋奶粉。岂能通过国外注册商标的方式,把国内生产的奶粉贴上洋商标,玩“保税区一日游”的游戏,走“出口转内销”的路线,改头换面之后身价倍增,玩弄消费者?这其实是一种变相的欺诈。

在国产奶粉日渐式微的今天,一些企业并没有从中吸取教训,不勤练内功,从抓质量上入手,改变自己在消费者内心的形象,却在弄虚作假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恐怕将来再换“马甲”也无济于事。假的东西永远不会成真。当换“洋马甲”之事被媒体曝光,这些企业的奶粉终将为消费者唾弃,它们的日子会好过吗?

(文/陈王伟 图/ 郑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