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吕 凯
通讯员 吴相举 刘剑锋
近年,淮滨县教体局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坚定不移地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努力提升办学水平,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强基固本,跨越奋进,取得了显著成效。
加强硬件建设 改善办学条件
置身淮滨县教育体育园区,我们仿佛步入一所高等学府,让人惊叹决策者的大手笔:气势恢宏的喷泉广场、鳞次栉比的高大建筑、功能齐全的体育场馆……
2008年年初,上任不到半年的淮滨县教体局局长李宏达同班子成员一道,通过认真调研论证,主动向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建设教育体育园区的建议。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教育体育园区建设被列入县“双十工程”,各项建设紧锣密鼓地展开。
规划——风景这边独好。淮滨县教育体育园建设用地550亩,规划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预算投资3亿元,可容纳学生1.2万多人。建有职教中心、实验初中、十二年一贯制外国语学校、幼儿教育中心、特殊教育学校各一所,配套建设体育运动场馆、学术交流中心等社会共享设施。
建设——万丈高楼平地起。投资达1.5亿元的一、二期工程已完工,共有16幢7万余平方米建筑,近10万平方米广场、道路、硬化场地、绿地投入使用。职教中心、实验中学、外国语学校已于2010年9月实现招生,在校学生8800多人。
招商——春风吹来花满园。淮滨这块投资兴业的热土引来了江苏客商——淮滨外国语学校成功进驻教育园区,填补了淮滨教育招商的空白。
如今,一个集教育教学、教科研、体育健身、后勤服务、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已赫然呈现,成为滨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加强城区学校建设的同时,淮滨县教体局十分注重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教育发展的基础。2007年~2011年,实施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工程项目12个,项目资金1963万元,建筑面积26047平方米;共投入校舍维修改造资金4817.9万元,建设教学楼93栋,总建筑面积73237平方米,维修B、C级危房39560平方米,消除D级危房58628平方米,实现了村村有教学楼的目标。
卓有成效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体现出强基固本、树立标杆、实现跨越发展的新理念,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夯实了基础。
两手抓两手硬 提高教学质量
2012年,淮滨县高考共报考5752人,各类本科以上进线3220人,普通类本一进线323人,本二以上进线1265人,本三以上进线2984人。淮滨高中应届生本科进线1782人,位居信阳市14所省级示范性高中第一位,本二以上进线位居第三位。近年中考成绩已连续四年居全市前三位。在淮滨这样一个国家级贫困县,面对全县整体基础偏低、发展不平衡、落后面大的现状,这些成绩是怎样取得的呢?“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质量是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题。我们突出质量中心意识,教学工作坚持了两手抓、两手硬。”李宏达局长的回答为我们找到了答案。
一是抓课堂教学改革,打造高效课堂。县教体局为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先后召开现场观摩会、总结表彰会,进一步推进课改进程。几经磨砺,几经探求,淮滨县课堂教学改革历经学习借鉴、实践探索和本土化创新,已走进了越来越宽广的新天地,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技术支撑。
二是抓协作区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2009年3月,县教体局大胆借鉴外地经验,积极构建协作区教研的新型教研模式,着力在校与校之间构建起新型的开放与互动的教研关系,既克服了以往各校教研工作形式单一、缺乏引领的粗放管理,又为学校搭建了展示平台,为教师提供了发展提升的机会,初步呈现了各校相互引领、共同提高的良性发展态势,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全县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前提保证。
多措并举抓绿化 打造教育百花园
在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淮滨县教体局又将提升办学品位摆上议事日程,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2010年以来,以校园绿化美化工作为突破口,着力在2010年~2013年打造100所以上各具特色的花园式学校,并已取得显著成效。
淮滨县教体局本着“提高标准、突出特色、体现品位”的原则对打造花园式学校进行科学规划,使其达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水平,充分体现个性化,如已付诸实施的“柳暗花明”主题、“香荷绿柳”主题、“月季园”、“桃李园”、“樱花园”等设计,体现出“一校一景观,一校一特色”。如今,走遍淮滨城乡,环境最好的单位是学校,这里不仅绿树葱茏、百花盛开,更有雕塑、奇石、游廊、小亭点缀其间,在办学品位提升的同时,学校生态环境、育人环境也大为改观,实现了“立意新、特色明、花钱少、效果好”的目标,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昨天的收获是历史也是起点,今天的努力是耕耘也是开拓,我们有理由相信,淮滨县的教育事业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