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岁的安安是昆明市一所知名小学的一年级新生,可刚入学两个月,便被沉重不堪的家庭作业给弄得哭起了鼻子。爸爸董先生在微博上吐槽:“孩子才一年级,做作业就要两个小时,今天更是达4个小时。你是要孩子拿诺贝尔写字奖吗……反思吧,中国教育制度。”董先生的一席话引起了网友的共鸣。

网友们把这称为“中国式作业”,并呼吁改进这种“作业方式”。事实上,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现在,我国相继提出了“素质教育”和“减负”的概念。可时隔10多年之后,收效甚微。我国学生的学业负担为何难以减轻?根源在于两方面,一是虽然《义务教育法》已明确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政府部门的重要职责,但义务教育依然存在严重的不均衡,“幼升小”、“小升初”择校热高烧不断,幼儿园为让孩子进名牌小学,严重“小学化”;小学为了把学生送进重点初中,加大学习力度。家长们也只好无可奈何地掏腰包送孩子上各种培训班,看着孩子哈欠连天地奔忙于各种培训班之间。二是单一的升学评价体系。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启动高考改革,可是改革均没有触及将高考学科成绩作为重要甚至唯一录取依据的实质,因此,中小学的教学完全围绕高考科目展开,甚至已演变为“从幼儿园开始准备高考”。

早在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就已经进入大众化时代,到2011年,我国每年的高考升学率达到7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超过26%,可是,高考的焦虑却越来越严重。其中一个原因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等级化趋势加剧,把学校分为三六九等,在不少地区,没有考进一本院校就不算上大学。

所以,治理“中国式作业”,切忌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需要切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改革升学评价体系,以及打破高等教育的行政化、等级化,实现各类高等教育的平等发展,给学生创造多元的成才、发展空间。而不是单纯下发无效的文件。 (熊丙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