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消息(记者 谭台剑波)随着智能手机的流行,“用药指南”、“家庭医生”等对症下药类的手机软件悄然兴起,一些年轻人图省事,很青睐这种软件。平日里一旦有个头疼脑热,不用专门去医院看病,翻翻手机就知道该吃什么药了。不过专家提醒,这些应用软件并不科学,病人看病还需接受正规的诊断和治疗。

市民聂立成今年二十出头,平时很喜欢玩智能手机,玩的时间长了,他发现在众多的手机软件里,有一些软件能够起到寻医问药的作用。于是,他就在手机上安装了一个名叫“家庭医生”的应用程序。据聂立成介绍,这个“家庭医生”其实就是一种手机软件,类似的还有“用药指南”、“掌上医生”等,因其功能齐全,诊断起来方便快捷,所以在智能手机的软件平台里拥有较高的人气。

记者试着用了用这个软件,发现其功能确实不少,能够查询药品真伪、解答用药禁忌,还能提供饮食调理和偏方。只要手机安装后,输入症状或疾病名称,软件很快就能显示出用药信息、饮食安排等内容。

这种所谓的“手机问诊”软件到底靠谱吗?记者就此事采访了154中心医院急诊科陈医生。陈医生表示,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即便是症状相似,也有可能是不同的病因引起的,用药和治疗方法也就不同。陈医生告诉记者:“患者来医院就医,存在着一种诊断过程,医生通过询问、了解和设备检查后,才能准确判断出患者到底得了什么病,这是手机软件不能达到的。”

此外,“手机问诊”的更大风险还在于患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患者到医院看病,医患双方形成了一种合同上的法律关系,而患者在软件上搜出来的处方,没有明确的法律规范,一旦出现了用药问题或者延误了病情,患者将难以维权。因此,本报提醒广大市民尤其是青年人要慎重选用这些软件进行网络诊病,一旦生病还是要到诊所或者医院接受正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