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熊晓辉

家住平桥区平西路的冷厚华,家庭条件一直比较困难。为了生计, 前两年她一直跟随着同乡四处打工,不仅工作累,而且工资低。去年3月份,在街道办事处的鼓励下,她从平桥区政府领取了面值1000元的“代金券”,在震雷山公共实训基地参加了免费岗前操作技能培训后,被当地一家服装公司录用,如今她每个月能拿到3000元的工资。

冷厚华领取的“代金券”,就是平桥区政府面向全区退伍复员军人、零就业家庭人员、返乡初高中人员等发放的“职业技能培训券”。“代金券”在当地职教集团的培训机构使用,接受免费培训后,可以获得相应的就业机会,一些经过免费培训的就业人员还可能直接被当地的一些企业录用。目前,平桥区的这项政策已经使该区12000多名弱势群体受益。

“平桥模式”只是信阳市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缩影,一直以来,作为人力资源大市的信阳,始终把解决好“人往哪里去”的问题作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把解决就业问题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就业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96374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0896人,其中“4050”人员等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12875人。

残疾人是弱势群体中的特殊群体,信阳市现有残疾人56万余人,为了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市政府推出了信阳市残疾人就业培训工程。通过“免费技能培训、免费推荐就业岗位”,采取送岗位、送政策、送技能等形式,建立形成长效援助机制,不仅解决了当地残疾人的就业问题,而且还向外地企业输送残疾人劳务人员数百名。如今该工程已经解决了数万名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帮助残疾人实现了创业、就业的目标。

为了支持弱势群体就业,我市积极推进“就业政策落实年”活动。今年以来,信阳市人社局对安置在公益性岗位上的266名就业弱势群体兑现各种政策补贴637.98万元,向就业弱势群体个人创业发放了政府全额贴息的小额担保贷款1535万元。

就业工作是“民生之本,是天大的事”,近年来,信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就业问题,始终把就业问题当作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来抓,多措并举促就业惠民生,为就业弱势群体撑起了幸福的蓝天。

编后:在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之际,本报推出的“迎接十八大‘科学发展 身边生活’特别报道”专栏到今天就要告一段落了。在这个系列报道里,我们用有限的篇幅反映党的十七大以来,信阳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发生的嬗变,或许这并不足以囊括信阳五年来发生的巨变,但我们相信,未来的信阳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将继续站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前沿,更好更快地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信阳的明天将会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