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吴 楠
十月黄金周,不少人都选择了出门旅游,但是对于息县杨店乡村民刘志刚一家来说,却是最忙碌的一段时间。十多亩水稻经过大半年的成长终于迎来了收获的季节,收割、装包、拖运回家,全家5口人忙得不亦乐乎。“现在种地不像以前那样靠天吃饭了,种子质量好、产量高,灌溉水道修得也很好,今年这大旱的天气都没让稻子缺水。我今年种了15亩地,用联合收割机两天就收完了,比以前省力多了。”看着自家屋内堆放着的稻谷,老刘满足地说道。而秋收时节,像刘志刚这样喜获丰收的人还有很多,他们的丰收直接得益于我市近年来一系列的惠农强农政策,同时也彰显了我市农业的发展壮大。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中央、省委的一系列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对农民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建立了粮食大县奖励、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和农资增支综合直补等政策和制度,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直接带动了粮食产量的连创新高。近五年来,全市粮食总产稳定在100亿斤以上。2011年全市粮食总产115.9亿斤,创造了连续9年增产、持续6年超过百亿斤、连续四年突破110亿斤的历史记录。全市涌现出2个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1个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4个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5个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7个县的粮食总产超过10亿斤,信阳也因此成为全国18个、全省5个粮食总产超百亿斤的地级市之一,荣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称号。而据市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市2012年夏粮总产145.65万吨,再创历史新高,实现夏粮“九连增”,比2011年增产3.62万吨。作为信阳人,我们可以骄傲地说,中国人吃的每100斤粮食里,其中就有1斤是信阳人种植的。
此外,根据2011年出台的《信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我市农业发展将继续坚持把推进农业现代化、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以粮为基,统筹“三农”,推动全局。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构建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完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改革发展综合试验体制,重点推进多元化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普惠性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业型农业服务人才体系、全程式农村市场流通体系等四个方面的改革试验,更好地融入中原经济区的主体功能格局,进一步实现我市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