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故事,书生意气)

●陈泉亮 著

●吴家驹 插图

“二小放牛郎为什么要这样做?是因为他爱我们的祖国,他爱我们的乡亲!他宁肯牺牲自己如花的生命,去换取几千乡亲的生命!他牺牲得有价值,他牺牲得重于泰山!他是一个爱国的少年,他是一个少年英雄!这样的英雄,我们应不应该歌唱他呀?”

“应该!”

“我们如果遇到相似的情况,能不能像二小那样英勇和机智呀?”单士诚用激动的声音问道。

“能!整齐而洪亮的回答,说明小朋友们已经被这个故事深深打动!教室内静悄悄的,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想当时的情景。

同学们带着感动很快学会了《歌唱二小放牛郎》。

在第二次上音乐课时,单士诚考虑到两次音乐课的联系,就选了《读书郎》(宋扬词曲)这首歌曲。在教之前,单士诚对歌曲进行了说明:歌曲是宋扬1944年在贵阳安顺苗寨采风时创作的,采风时住在一所小学里,孩子们很喜欢听他教唱歌、讲故事。宋扬热爱小朋友,很想创作一首小同学喜欢听的童歌。于是,他借助当地的民谣《小儿郎》创作出歌词,参照芦笙的特有音符,创作了曲子。单士诚启发大家说:“同学们!日本强盗为什么能打进我们中国,就是因为我们国家太弱了。我们应当努力读书,准备将来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强大起来,列强再不敢欺负我们!你们说对不对呀?”

“对!”大家的情绪被激发起来。

“下面我就教大家学一首《读书郎》的歌曲。”

单士诚先把《读书郎》的歌词朗读一遍,然后开始教这首歌。当单士诚唱完“小嘛小儿郎”接着喊“预备唱!”时,大家就齐声唱道:“小嘛小儿郎,背着那书包进学堂,”“停!”单老师喊。

“‘小儿郎’没唱好。‘儿’要比‘小’高七度,而‘郎’又比‘儿’低七度,‘儿’音要滑向‘郎’音;‘书包’要唱成‘来米’不要唱成‘米米’”单老师一面弹着风琴一面唱着纠正同学的错误。同学们练了几遍才唱正确。单士诚以为,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传道、授业”,即除了传授知识而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道德修养同样重要,缺一就不能算一个好教师!于是问大家:“学了这首歌,现在我们该知道为什么要学习了吧!你们说说,为什么要学习呀?”

大家回答:“要做一个有学问的人!”“为了穷人要翻身!不做牛和羊!”“为了不受人欺侮!”“为了振兴中华!”

“我们中国现在受谁欺负呀?”

“日本鬼子!”

“为什么我们受欺负呀?”

“因为我们国家不强大!”

“读书是不是为了做官、为了面子光?”

“不是!”

“你们应当怎么做呀?”

“我们要努力学习,不偷懒!”“我们要不怕苦,不怕太阳晒、不怕风雨狂!”

“大家说的都很好!不过,不光要有学问,还得有爱国情操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像二小放牛郎那样!二小放牛郎舍身救乡亲,是爱国少年,是少年英雄!同学们刻苦读书,将来为祖国的富强而献身,同样是好儿郎!”

单士诚以为,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在不懈的教育中潜移默化形成的!在幼年、少年时期,教育收效最大!在理解了歌曲的内容后,单士诚又说:“大家知道中国大约有多少农村儿童不能上学吗?”

“大约有一半!”一个同学说。

“不对,比一半还多!”

“说得对!的确大约有百分之六七十的儿童没有机会学习,女童还要多!”

“他们为什么不上学呀?”单士诚又问。

“因为他们穷!”

“说得对!失学的根本原因是贫穷(且不去追究它的社会根源)。我们有这样的学习机会,应不应该刻苦学习呀?”

“应该!”

学了这首歌曲后,为了引入下一节课,单士诚又将安娥作词、聂耳作曲的《卖报歌》的歌词朗诵了一遍,鼓起了孩子们学这首歌的热情。单士诚讲了有关这首歌的故事。单士诚说:“1933年冬季的一个晚上,有个女报童,顶着寒风在上海的霞飞路上叫卖,由于饥饿和寒冷,她突然一阵眩晕,手中的报纸散落一地,报纸被弄脏了,报童急得哭了起来。正好聂耳路过,看见女孩伤心的样子,顿生怜惜之心,聂耳安慰她说:‘不要哭小朋友,弄脏的报纸我都买下!’听了聂耳的话,报童立刻止住哭声,用疑惑的目光看了看聂耳,将弄脏的报纸拣出来,感激地、恭敬地递给聂耳,口中说道:“谢谢叔叔关照!”女孩的心情显得开朗。由于女童时常在街上叫卖,见面的机会多,见面时总是女孩主动打招呼,他们熟悉了。女童的父母原来是苏州一家纱厂的工人,就在女童出生的那一年,父亲去世,母亲也失了业。为了生计,母亲带着女童姊妹俩到上海,一家三口全靠女童卖报为生。因为贫穷,女童连个名字也没有,大家见她头发总是毛蓬蓬的,就叫她‘小毛头’。

“小毛头的不幸遭遇,引起聂耳的深切同情,很想为千千万万个像她那样的报童写一首歌,他把这想法告诉了安娥,得到安娥的支持。后来聂耳又引‘小毛头’和安蛾见了面。安娥也为之感动。于是由安娥作词、聂耳作曲的《卖报歌》就这样诞生了。后来,聂耳又亲自教‘小毛头’唱这首歌。‘小毛头’很快学会了这首歌,她就唱着这首歌卖报,吸引了许多顾客,因此‘小毛头’的报卖得非常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