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浩
今年新生的花名册上,“文墨”“怀瑾”“扶苏”等古风名字格外引人注目。这些充满韵味的名字,不仅代表着父母的殷切期望,更折射出时代审美的变迁。
取名史就是一部社会心态变迁史。从“建国”“建军”的时代印记,到“浩然”“诗涵”的浪漫寄托,再到如今“文墨”“怀瑾”的文化追寻,“古风名”的这阵风潮,吹自何方?
风起于青萍之末,最为重要的是当下全社会日益坚定的文化自信。这股与日俱增的文化自信,并非凭空而来,它悄然生长在《中国诗词大会》引发的诵读热里,体现在年轻人身着汉服漫步街头的从容中。“古风名”的背后,也寓意着传统文化已然完成了从书本知识到生活方式的另一种“转身”。这看似简单的个人选择,深处实则是一场静水流深的文化回归。给孩子取一个饱含深意的“古风名”,正是这回归浪潮中最具仪式感的实践——它以最庄重的方式,将文化的印章刻在了生命的起点上。
从“向外看”到“向内寻”,这种文化血脉的觉醒与我们当下的经济社会发展脉络高度契合。当一个国家在经济上实现腾飞,在科技上取得突破,自然会激发民众对自身文化价值的重新发现与深度认同。正如一个人解决了温饱问题后,会开始追寻精神归属,一个民族在物质基础坚实后,也必然会产生强烈的文化自觉。这种自觉不是排外的保守,而是历经开放包容后更为清醒的文化主体意识的觉醒。“古风名”的流行,这种看似微小的命名选择,与我们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产业升级,从追赶者到引领者的角色转变息息相关。
期待这代“古风小朋友”,真正活出名字里的气韵,让传统文化成为他们坚实的精神根基。当他们长大,中华文明的长河,必将更加波澜壮阔。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