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凯
“家门口有了共享花园,推窗见绿,出门入园,邻里一起养花种草,心里特别舒坦!”初秋的清晨,微风中也多了一丝沁人的凉意。昨日,在羊山街道前卫社区白高庙住宅小区,几位老人一边修剪花枝,一边乐呵呵地聊着天。社区志愿者和居民正弯腰忙碌,浇水施肥、整理盆栽,各类花草生机盎然、相映成趣,成为小区里一道诗意风景。
这里原是楼前一片闲置空地,如今成了由社区与居民共同打造的“共享花园”。街坊邻居既可以认养喜欢的植物,也可以把自家培育的花草拿来分享。大家闲暇时聚在一起,既交流栽培心得,也在浓浓的绿意中滋养出更深的邻里情谊。
“由于小区空间有限,但许多居民喜爱养花,以往盆栽大多随意摆放于单元门口等公共区域,既影响美观,又妨碍通行,让原本狭窄的公共空间更显局促。面对这一问题,社区并未禁止,而是积极思考如何将居民的养花热情转化为社区治理的助力——通过集中摆放、共同管理,打造一个属于大家的‘共享花园’。”前卫社区党委书记曾庆雅对记者说。
在征集多方建议后,社区最终将花园选址定于小区大门右侧的一处角落。这里原本杂物堆积,影响入口环境。改造后,不仅盘活了闲置角落、美化了家园,更让居民在共同参与中增强了归属感,激发起大家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
“改造号角”已吹响,社区党组织迅速牵头,发动楼栋长和党员中心户带头宣传,居民也纷纷积极响应。
“看到社区号召建共享花园,我第一时间就把家里那盆养了三年的月季搬来了。”居民王荣海笑着说,“作为党员,就该带头支持社区工作。而且把花集中起来,大家一起欣赏,多好啊!”
据介绍,在改造过程中不仅有党员带头,还有许多热心居民巧妙利用矿泉水瓶、洗衣液桶、废旧轮胎等制作花盆,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微改造让曾经被忽视的角落焕发出新的生机。
小区的“共享花园”还吸引了不少养花爱好者担任“花管家”,形成“有人建、有人管、有人护”的良性机制。“我平时就喜欢养花,现在成了‘花管家’,每天来看看花和邻居交流经验,日子过得特别充实。”居民张明丽表示,用废旧物品做花盆,既环保又有创意,看到自己做的花盆里开出花来,特别有成就。
如今,这里不再仅仅是赏花养草之处,更成为居民休闲议事、交流互动的新平台。通过花草的纽带,越来越多热心群众组成了社区“智囊团”,定期开展议事活动,为小区治理出谋划策,形成一个共建、共治、共享的暖心空间。
从散乱的花盆到整齐的花园,从拥挤的角落到共享的乐园,“共享花园”不仅美化生活环境,更以一缕绿意串联起浓浓的邻里情,让社区治理在花香草色中焕发新的活力。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