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 童
今年夏天持续的干旱让不少农户“吃了亏”,单单抗旱就增加了不少开支,而浉河区吴家店镇邱湾村农户程恒广种豇豆的收成却很让他惊喜。
“我种了半亩豇豆,这都快到处暑节气了,每天还能摘几十斤。”8月19日,程恒广对记者说,“多亏了邹心霞站长给我推荐的‘活地宝’肥料。”
程恒广说的邹心霞站长两年前已经退休,她曾经担任站长的吴家店镇农技站也在20年前改名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中心。
“他和我打交道30多年,一直习惯称呼我站长。”邹心霞说,“他们这些农户都很淳朴,每年种庄稼用什么种子施什么肥料都爱来问我。”
邹心霞1992年职高毕业后回到吴家店镇农技站工作,一直干到退休,按浉河区老科协秘书长刘世清的说法,她是一名扎根基层一辈子的科技工作者。
邹心霞作为农技师为农户提供农技服务,她自己也种田。
“那是2010年,我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超市里看到日本大米卖到100多元一公斤,我很受触动。”邹心霞说,“我们当地农户种出的米只能卖到三四元一公斤,就这还愁销路。”
邹心霞反复琢磨后总结出了农户种稻增产难增收难的两个问题——选用的种子多乱杂,种田全凭经验。她决定承包一片田地自己种,一边深入实践一边给乡亲们做个示范。
连续两年,邹心霞选用不同的稻种在不同的地块试种,她谨慎地使用化肥和农药,在市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用生物菌肥调节提升土壤肥力。
邹心霞种田越来越顺手,水稻产量和质量都在迅速提升,她承包的地块也从几十亩增加到500多亩。
“2012年,我们的水稻亩产达到800公斤,老百姓都感到很惊讶。”邹心霞说,“大家都来取经,跟着我买种子用化肥。我干脆成立了信阳市兴隆种植专业合作社,乐意的农户入社大家一块种田。”
合作社解决了大问题。高产的种子和化肥得到推广,手插秧也很快被机插秧和抛秧等效率更高的技术替代,最重要的,合作社有产供销一体化的设施和管理,农户收成的粮食不用再操心晾晒也不担心销路。
“我种这么多年的地,数入社后种得顺心。”吴家店镇昌湾村农户黄立军说,“一亩稻打七八百公斤,以前想都不敢想。”
黄立军想都不敢想还缘于他和不少农户的地块土壤肥力结构出了问题。
“他们种田常年使用单一的碳氨化肥,土壤结构就出了问题。”邹心霞说,“主要是缺少固氮菌,解决的办法是种植紫云英后秸秆还田。”
黄立军说:“还真有效,连种两年紫云英,水稻的产量就上去了。”
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越来越多,邹心霞开始考虑粮食生产的绿色和有机问题。她说:“农业发展走绿色和有机的道路是大势所趋,也是解决农业生产增产不增收的关键。”
2012年,兴隆合作社注册了“源蕴”牌商标,专业从事绿色优质稻米种植销售。2020年合作社生产的“源蕴”牌“稻虾共生 珍珠香米”优质稻米通过农业农村部绿色食品认证,2021年荣获信阳市知名农产品品牌、全国名优特新农产品称号,2022年荣获河南省知名农产品品牌称号。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