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南湖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南浔:在水墨与光阴的皱褶里


陈茂声

南浔,因多水而闻名,这名字在舌尖一滚,便漾开一片水气。它嵌在太湖之南,苏浙沪的肌理缝合处,是京杭运河滋养的明珠,亦被冠以“东方小莱茵”的别称。于我,它是一页未曾翻开的、浸润着水痕的线装书。

甫入古镇,便知“水为脉”绝非虚言。河道纵横,看似恣意流淌,却又暗藏章法。水,是这里的根基与魂魄。这密如蛛网的水系,恰似古镇的筋络,将万千烟火紧紧维系。屋宇生于水上,浮于水中;人影映在门前,也漾在波心。十字河两岸,“小桥流水”的婉约与豪门巨宅的“大气、洋气、财气”不期而遇,碰撞出奇异而和谐的人文奇观,在桨声灯影间浮沉。天光云影徘徊,实相与倒影彼此吞吐、交融,构筑出迷离恍惚的异度空间。

蜿蜒巷陌,幽深如谜。青石板路被岁月磨洗得温润,两侧高墙夹峙,抬头只见一线天光流转,恍如跌入时光的甬道,每一步都踏在虚实交错的科幻边缘。乘一叶扁舟,随波荡漾。水风拂面,带着藻荇与旧木的气息,清凉直透肺腑。那一刻,竟痴想在水中安一个家,将身心全然托付给这脉脉碧波。

南浔,因多古让人叫绝。南浔之古,深嵌于肌骨。懿德堂(张石铭旧宅),二百四十余间屋宇,木雕的精细、砖雕的浑厚、石雕的朴拙,与来自法兰西的玻璃雕花窗,可谓完美的融合。穿行其中,目光所及,皆是故事。人称“红房子”的刘氏梯号,更是突兀地将欧洲的轮廓嫁接在这水墨江南,成为一道惊鸿一瞥的异域风景。张静江故居,封火山墙如凝固的波涛,沉默而威严,确为江南一绝。丝业会馆、求恕里、南浔史馆……庭院深深处,每一块砖石、每一缕木香,都在无声吐纳着昔日丝商的鼎沸与江南水巷独有的蕴藉。

小莲庄,是这水乡腹地精心雕琢的一枚绿翡。园以荷池为眼,山石为骨,亭台为韵。绿荫浓稠如墨,粉墙黛瓦倒映水中,莲叶田田,曲桥卧波。更有御赐牌坊巍峨,碑廊幽深,家庙肃穆,净香诗窟雅致,移步换景,处处成章,将江南园林的玲珑气韵演绎到极致。四百余岁的百间楼,是水边展开的长卷。楼阁临河次第而立,顺流逶迤,石桥勾连。乌瓦粉墙,廊檐如翼,河埠石阶浸润水光。人影、楼影、桥影,在柔波里荡漾、交融,绘就一幅永不褪色的“水上人家”图,令人徘徊,忘却归途,难怪有“湖州一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的俚语流传。

南浔,因多名人让人敬仰。张静江,被孙中山先生初遇即呼“奇人”,后誉“革命圣人”,手书“丹心侠骨”相赠,其肝胆气度,至今在故居的砖瓦间萦绕。张石铭,西泠印社的发起者之一,文物鉴赏的慧眼,穿透了时光的尘埃。庞青城,孙中山的莫逆之交,倾囊资助革命,更独资创办浔溪公学,慷慨相助复旦公学(复旦大学前身)的诞生,钱袋消瘦,换来的是精神的丰碑。庞莱臣,实业巨子,缫丝厂、纱厂的机杼声,曾搅动一池春水,酒坊、米行、当铺、钱庄……

千年的古桥静卧,百年的民居低语,豪门的深宅诉说,园林的曲径通幽……它们如同散落水乡的古老音符,在时光的指挥棒下,合奏出婉约清雅的江南乐章。

庭院深深锁不住旧日风云,小桥流水写不尽画意诗情,古巷幽幽引着人向岁月深处漫溯……南浔的每一滴水,都噙着千年灵性;每一片瓦,都承载着岁月的记忆。这片土地的魅力,是自然风光的沉醉,是人文积淀的牵萦。

若能选择,我愿裁一截流水作帔帛,慢慢濯洗我的愚钝,向这灵动的水乡讨要几分前世或缺的慧根。愿在嘉业堂藏书楼里,做一条书虫,静静地从浩瀚的书海中完善自己的人生篇章。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