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君 曾亚芳 邱志江
8月18日,在新县香山湖管理区,青山绿水间的邱湾村风景秀美。
“你看这蜜,多透亮!”山林间,身着迷彩服的吴思红正忙碌地穿梭于蜂箱之间,满是自豪地说,“对我们养蜂人来说,养蜂不只是营生,更是咱山里人读懂山水、回报自然的门道。”
十多年前,退伍后的吴思红毅然回到家乡,一头扎进了青山绿水间,决心在养蜂这条路上开辟自己的“新战场”。然而,从军人到蜂农的转变绝非易事。他像当年在部队一样,啃书本、学技术,从蜜蜂的习性到病虫害的防治,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无数个日夜,他蹲守在蜂箱旁观察记录,在田间地头反复实践,硬是由一个“门外汉”练成了乡亲们口中的“蜂语者”。
这份热爱,化作了多年的坚守与匠心。吴思红坚持采用传统的“土养中蜂”方法,让蜜蜂在自然巢脾上自由酿造。他严格遵循自然规律,一年只取一次蜜,必须等到“蜜脾”完全封盖、成熟度达到极致才采收。这份近乎苛刻的坚持,换来的是琥珀般透亮、入口醇厚绵长、带着山野草木本真芬芳的蜂蜜。无需华丽包装,过硬的口碑让订单纷至沓来,铺就了实实在在的“甜蜜致富路”。
更让吴思红欣慰的是,家乡的蜂产业正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蓬勃发展。新县依托大别山腹地丰富的蜜源植物优势,2022年成立了蜂产业协会,建起了文化交流中心、研学基地等平台,举办了2023全国蜂业大会。
不单单如此,蜂箱以旧换新、购箱补贴、养蜂奖补……一项项惠农政策如春雨般滋润着蜂农的心田。“这些好政策,就是咱扩大规模、抱团发展的底气!”吴思红指着新添置的蜂箱,信心满满地说。协会组织的技术培训和交流,也让像他这样的蜂农告别了“单打独斗”。
如今,行走在新县的山水间,处处可见追“蜂”逐蜜的身影。蜂农们酿造的年产值超亿元的“甜蜜经济”,正成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生动注脚。
“这么好的山水,这么好的产业,我要把蜂场再扩大,把技术传给更多乡亲,让咱深山里的好蜂蜜飞出大山,让乡亲们的日子都跟这蜜一样甜!”站在自家蜂场前,望着郁郁葱葱的山林,吴思红目光坚定地说。
山风吹过,蜂箱里传来阵阵嗡鸣,仿佛与这位“蜂语者”的心声共鸣,诉说着对这片土地和这份“甜蜜事业”深沉的热爱。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