潢川县春申中学教师 刘桂玲
时光荏苒,岁月不居,似乎昨天我还是一个做着“教师梦”的小女孩,而今已变身为有三十多教龄的老教师。回顾三十多年教学育人路,有劳累,有辛酸,有荆棘,也有着坦途、欣慰和芬芳。而那些镌刻在记忆里的教育故事,如同深烙的印记,从未褪色。
2014年的秋天,刚刚送走一届毕业生的我,突然接到担任八年级班主任的任命。这是我校与潢川二中联合办学的第一届学生,整体素质优于往届,让初担此任的我既有些诚惶诚恐,又暗下决心要做好——恶补了几天班主任管理知识后,我走马上任了。
女孩孙同学就在这个班里,个子不高,微微胖,我印象最深的是她一双眼睛,目光深邃,充满求知欲,又带着几分对周遭的审视。孙同学总体成绩位居班级前列,语文尤其好,她的字写得漂亮却不拘一格,如同她的人,很有个性。我选她担任班级团支书一职。
那时的我年轻,干劲儿十足,也算个有棱角的老师。两个有个性的人相遇,注定会有“碰撞”,这不,不多久第一次“交锋”来了。
一节语文课上,我正讲解古诗词,忽然听见孙同学在下面嘀咕道:“俺们老师说的是……”她口中的“俺们老师”指的是教过她七年级的语文老师,观点与我略有不同。她已入八年级许久,仍用 “俺们”称呼前任老师,显然没把我划入“自己人”的范畴。这份对前任的认可和对我的疏离,我看在眼里。课堂上,我没有点破,只是平静地解释:两种观点适用于不同语境,并不矛盾。下课后,我找她谈心,先确认她理解了知识点,然后笑着说:“你七年级的李老师确实讲课很棒,是位优秀的语文老师,但是我觉得自己也不差啊,每个人讲课的风格不一样。如果你看不上我的话,估计我们学校没几个老师入你眼了。”她低下了头,说句“知道了,老师。”那之后,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的冲突之举。
第二次“较量”发生在八年级下期,经过一个学期的磨合,我班综合成绩从此前的倒数第一一跃升为年级前列,而我向来是 “严字当头”的班主任。一次批改练习册时,我发现班长刘同学的作业不对劲——字迹分明是孙同学的,我分别询问两人,他们都一口咬定是刘同学自己写的,态度诚恳又坚定。我让他们先回去,心里却犯起了嘀咕:教了大半年,学生的字我熟得很。我翻开刘同学的练习册,对比孙同学作业里的相同字:运笔的弧度、笔画的轻重、结构的布局分毫不差。拿着证据再次找他们时,两人终于坦白:那天同为班干部的他俩来得比较早,刘同学没完成作业,央求孙同学帮他做,她推不过就答应了。我当时又气又急,一个班长,一个团支书,竟合伙欺骗老师,不严肃处理怎么行?其他同学效仿怎么办?于是狠狠地批评了他们,请了家长,还让他们写了保证书。
之后几天,孙同学的眼神是黯淡的,心情也是沉甸甸的,我知道她心里有疙瘩,便故意如往常微笑着提问她,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对她的回答给予肯定,时不时当众表扬一下。过几天她眼中的光又亮了起来。后来,她在全县的三联赛中拿下语文单科第一的好成绩,为学校争了光。
九年级分班时,我以为经历这些,她大概不会再选我的班。没想到,她和家长专门挑了我的班,直到毕业我们都相处融洽。上高中后,她有一次特意打电话跟我聊学高中语文的困惑,我细细地跟她分析;后来她几次回母校看望老师,总不忘到我办公室坐会儿。去年我到河南大学文学院培训,已是研究生的她,捧着花来见我,请我吃饭,两个人聊了许久,仿佛有说不完的话。
我和她的故事,还在继续……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