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娟
小学时,堂兄妹几个围着那棵杏树,像一群小馋猫。青杏才挂上枝头,我们便按捺不住,非要打下一颗尝尝。酸涩的汁水在口腔里炸开,奶奶站在一旁,只是笑。那几年,我们年复一年地重复着这幼稚的游戏,至今想起,齿颊间仿佛仍泛着酸意。
杏子成熟得极快。仿佛只是一转眼的工夫,青杏就全然褪去,换作满树金黄。若不及时采摘,便要坠落泥污,或是被虫豸蛀蚀。于是我们又从“不够吃”变为“吃不过来”。奶奶扛着竹竿,将杏子打落,先分给我们,余下的便送给左邻右舍。那金黄的果实,在阳光下闪烁着诱人的光泽,承载着多少分享的喜悦。 后来我们陆续离家求学,小院渐渐冷清下来。电话里常听见奶奶抱怨:“杏子都熟透了,你们也不回来吃,全便宜那些鸟儿了。”我们总以为还有时间,等一等,再等一等。却不知那棵杏树也在等待中慢慢枯萎,最终倒下,化作厨房里的一捆柴火。
工作后曾短暂返乡,与爷爷奶奶共度的时光格外珍贵。晚饭后,三人坐在晒场上,摇着蒲扇,谈天说地。那些平凡的日子,在记忆里却比繁星还要明亮。我总爱用相机记录他们的日常:田埂上的劳作,菜地里的耕耘,秋收时的忙碌,炉火旁的闲谈。那时的生活平淡安稳,却也静谧悠长。 成家后定居县城,与爷爷奶奶的距离越来越远。周末回家,总忍不住望向那个空荡荡的方向——那里曾有一棵杏树,承载了我们整个童年的欢笑。如今嘴里酸涩的味道还在,杏树却已不在。更令人唏嘘的是,奶奶因病瘫痪已有四年,爷爷的身体也每况愈下。他们再也无法独自生活,只能靠子女轮流照顾。 田埂荒芜,菜地废弃,库房空荡。唯有炉火旁的柴堆越积越多——老人们更怕冷了。面对生命如此无常,我们才真正明白“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况味。海德格尔说“向死而生”,唯有直面生命的有限性,才能领悟珍惜当下的真谛。
那棵杏树早已化作尘土,但它教会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往往就是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与其在失去后追悔,不如把握当下,让每一次相聚都成为永恒的记忆。或许,这就是生命给予我们最深刻的启示。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