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健全体制 提高额度


我市财政部门切实保障法律援助经费

本报讯(记者 杨长喜)“法律援助”,这个词对于广大市民来说并不陌生。这项免费制度的背后,有财政部门在为需求者买单。今年,我市财政部门大幅提高法律援助经费额度,为法律援助经费保障,协同司法机关帮助困难群众。

近期,我市发生一起特殊的机动车交通事故。之所以说它特殊,是因为受害者无名无姓、无户口且为聋哑残障人士,在事故中又大脑受损,根本无法交流。如何维护受害者权利?司法部门启动了由财政支持的“法律援助快速响应机制”,48小时内启动应急程序,指派专职律师负责该起案件。最终,受害者获得了32.7万元的民事赔偿,律师也获得了相应的财政补贴。

为了更好地提供法律援助,市财政局聚焦农民工讨薪、残疾人维权等民生痛点,联合市司法局先后出台了《信阳市法律援助补贴标准》及补充说明等系列政策文件,重点明确了针对聋哑人、失能老人等特殊人群法律援助案件补贴标准,让提供援助的法律工作者劳有所得。

目前,我市财政部门已建立健全了“分类分档补贴”“质量与效益挂钩”财政保障机制,协助司法系统构建起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体系,目前,已在全市11家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设立驻仲裁院法律援助工作站,推出“法律明白人”培养计划,开展“法律援助进乡村进社区”“法援惠民生等系列活动”,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