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民生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玩转无人机 争当新农民


信阳农林学院95后团队田间地头深耕梦想

本报记者 李亚云

实习生 张宽航

昨日,信阳农林学院学子徐冰阳与无人机团队的成员身处青海,在都兰县的田野间为青稞等农作物“治病”。田间数人操控,空中无人机盘旋,农药随之喷洒,当地农民因病虫害而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此行前,徐冰阳他们刚刚结束在罗山县与水稻卷叶螟虫的“战争”。

这个有20余人组成的无人机飞行团队中大多是“95后”,却在心中立下“新型农民”的宏愿。这些来自信阳农林学院的学子在2018年成立了信阳拓农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他们以无人机为“武器”,与农作物病虫害作斗争,在田间地头耕种着自己“开拓未来农业,做新型农民”的梦想。

“春天,在我省小麦产区防虫治病;初夏转战青海为藜麦、青稞、枸杞防治;秋天来了,就去新疆的棉花产区。闲暇之余,我们修理维护无人机,开展团队交流,为自己充电,并开展各种操作培训业务。”18日下午,团队负责人潘梦豪向记者讲述了他们的“春夏秋冬”。

辛勤耕耘,不误农事。“每天叫醒我们的不是梦想,而是农民。”团队中的杨晓峰笑着说。农作物产生病虫害,农民最是着急。电话经常凌晨四五点响起,耳畔是焦灼的催促。摸黑起床,装车、赶到田间地头,配药、调试飞机、喷洒作业。这些既定动作他们早已了然于心。

无人机放飞在田野,既减轻了农民负担,又提高了劳作的效率。前不久,罗山县楠杆镇村民杨玲家承包的140亩水稻严重遭受卷叶螟虫害。潘梦豪带着“无人机飞手们”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就完成了全部的药物喷洒工作。“省时间、省人工,他们一小会儿就打完了。我们自己打起码要三天到四天才能打完,人还热得受不了。”事后,杨玲感慨地说。

这正是潘梦豪团队梦寐以求的。“我们团队的伙伴都出身农村,小时候看父母做农活,太辛苦太累,我们都很心疼,总想做点什么减轻父母的负担。长大后,又开始思考他们的种植方式跟不上时代,心中又多了些对农业发展前景的思考。我们都是来自农学院的学生,希望能学有所用,减轻点农民的负担。”

一年中的大半年时间“泡”在田野,20余个小伙子个个晒得黝黑。起早贪黑的工作虽然辛苦,但他们最开心的就是与淳朴的农民打交道。“去年去过的村子,今年再去,大家纷纷出来跟我们打招呼问好,那一刻感觉再多辛苦都值得,这大概就是我们的职业幸福感所在。”潘梦豪笑着说。

深耕梦想,“拓农人”的蓝图越画越大。“我们在思索出一套耕、种、管、收一体化的农田管理的方案。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指导农民选育优质种、增加无人机播种、施肥及病虫害防治的作业。”对于未来,潘梦豪满怀憧憬。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