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民 生 PDF版阅读

报晓风客户端

报知天下 晓通万家

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淮滨县张里乡朱前楼村脱贫攻坚纪实

驻村第一书记王鑫为五保户送上棉衣

本报记者 付宇峰

春节将至,淮滨县张里乡朱前楼村的村民最近感慨颇多。现在,这个原有贫困家庭276户1291人的村子,有235户1164人脱了贫,大家切切实实感受到了村里发生的变化:生活环境好了,经济收入高了,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你看,如今水泥路修到各个村民组,我们村实现了‘组组通’;建了垃圾池,买了垃圾桶,生活垃圾不再乱倒;各家的房前屋后也铺上了砂石路,雨雪天再也不用踩泥了!生活环境干净、整洁,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村民刘超海高兴地感慨。

昔日贫困户,今朝暖心窝。易地扶贫搬迁户张翠连享受国家补助12万元,住上了新楼房;贫困户朱金轩有了政府捐赠的电视机,通过电视看世界,笑得合不拢嘴;贫困户张灿奎参加了人社部门的职业技能培训,养鸭场利润可观,正考虑扩大规模。大病补充保险、“五道医疗保障线”让贫困户看得起病,有病敢医……一项项扶贫政策的落地实施,无不让村民们感受到党的温暖。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2017年,驻村第一书记王鑫到任后,依托单位优势,把机会也带到了朱前楼村。一年来,朱前楼村完善了村级社保就业服务体系,在村级就业服务平台上,设立“贫困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点”和“贫困劳动力就业招工点”,先后组织培训学校到村开展了三期培训班,培训农村贫困劳动力300多人;组织专场招聘会2场,帮助460余名农村劳动力达成就业意向;积极扶持产业,引导成功人士在家乡创业,目前雪松种植、养鸭、养牛等产业已初具规模。

以产业带动就业,朱前楼村走上了就业带动脱贫、产业带动致富的发展道路。农闲季节,村里30多名留守妇女到郑州市中牟县一家农业生态园掰大蒜,一个月能挣3600元钱;几名在南方务工的女孩也被家乡的致富氛围吸引,纷纷返乡做起了手工皮包、钱包,利用电商平台销售,并吸引村民在家加工,村民每月能挣两三千元;村民们跟着种植大户发展起花卉、药材种植产业,全村艾蒿有100多亩,雪松种植800多亩,苗圃有4亩。

“去年4月份,我听说家乡致富大环境好,就回来流转了百十亩土地种雪松,到10月份,又流转了600多亩。在市务工办和村里的帮助下,我注册成立了林苑花木种植合作社。”外出务工成功人士朱树巍告诉记者,合作社常年需要工人,“记得去年10月份用工最多的时候,有200多名留守妇女和老人在合作社里干活,每天每人100元。而且还有许多乡亲在家种雪松,我有销路他们就一定有,以后我的能卖上什么价,他们的也一样。”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们下一步还将围绕雪松种植产业,规划修建一段0.5公里的水泥路。”王鑫介绍,“同时,我们也会加快村道路林网绿化工程项目建设,实施好9.5公里新植落羽杉树9500棵的路渠林一体化绿化工程,把朱前楼村逐步打造成美丽宜居的新农村。”“虽然我的派驻期马上就要满了,但我的同事会带领乡亲们接着干下去。一年来的‘亲密接触’,这里早已成了我的另一个故乡。”说到此处,王鑫有些深情。

谈起当初认为市务工办下派第一书记就是“来镀金的”,村干部梁耀中有些不好意思。这一年,村里路更通了,灯更亮了,环境变好了,产业发展了,大部分乡亲脱贫了。“村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最有力的说明。”梁耀中说。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